English Version

跨国与归国,创业与创新 ——第八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综述

时间:2017-07-20




第八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 暨华侨华人创新论坛于2017710-12日在江苏昆山隆重举行。中国侨联副主席康晓萍专程莅会致辞,希望借助国际华商·清华论坛这一富有国际影响的华商研究品牌活动,推动华商、海外人才与中国经济的良性互动。

主旨演讲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主讲《华商企业家精神:比较研究》。龙教授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是最稀缺的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相容。现代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降低了创业的门槛,拓展了创新的空间。企业家精神在老一代华商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历经千锤百炼,艰难曲折,执著向前;具有创业与创新精神;具有前瞻性、决断力与冒险精神;具有诚信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太中心主任,社会学系、亚美研究学系周敏教授的讲题为《族裔经济、社会流动与社区建设》。周教授根据中国移民企业家在美国的创业经验,探讨了族裔创业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少数族裔创业与社会经济福祉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族裔创业的概念和方法,明确了少数族裔经纪人创业和族裔地域经济,以及其社会文化嵌入性。并以中国移民企业家为例,分析企业成功的结构和文化原因,论述了族裔创业对个人社会流动和社区建设的影响。

第一场:经济全球化与华商跨国经营

报告共分为五场,第一场题为经济全球化与华商跨国经营,由张春旺所长主持。加拿大怀亚逊大学管理学院、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主任林小华教授,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杨希燕副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母国发展水平与移民对贸易的促进作用》的报告两位学者基于跨国移民和贸易的大数据,阐述了北北贸易中,高技能移民对移民母国出口贸易发挥促进作用;南北贸易中,低技能移民对移民母国出口贸易发挥促进作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李唯针对族裔移民自有银行在美国的发展中讲到金融全球化和国际移徙影响了移民接纳国的社会经济人口构成以及金融动态。由族裔拥有和/或经营的金融机构通常是与少数族裔有关的小型社区银行。华裔美国银行首先为共同族裔服务,并利用族裔资产,结合社会资本,发展客户群,扩大产品线,并向其他群体扩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华裔馆馆长游俊豪的研究主题是《华商与全球多元景观》。游馆长认为华商的形成与发展,调动社会与文化资本,创收经济财富,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不断叩问地理政治,重组多元景观的架构。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以日本华商严浩的发展为例,探讨了《移民素质的提高与华商经营新成就的取得》。周教授认为近代以来,华人移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既保留了中华文化,又接受了所在国的文化,具有新移民有强烈的进取精神的新移民,不仅是所在国企业的佼佼者,而且成为推动国内高科技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二场:欧洲华商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鹰教授主持了第二场题为欧洲华商的演讲。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李明欢教授《欧洲华人商城经济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后,欧洲华人社会从人员结构到经济实力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型华人商城已经成为欧洲华人社会引人注目的新经济主体在一定意义上,诸多华人商城已经是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形象在欧洲的集中展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终身研究员王思萌提交了华商在巴黎: 移民历史,职业变迁与代际关系的几点社会人类学思考的论文摘要在海外移民及社会流动的框架内,运用质性方法,解构华商社群的刻板印象,展示华商社群的多样化社会特征及历史演变,探讨巴黎华商个体化的移民体验以及华商跨国流动的最新趋势。

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一力教授《理性VS情感:基于温州的海归人才创业研究》中指出,随着国家千人计划推进,海归人才成为构建创新型社会的一大主力。张教授选择三个温州海归创业者为对象,分析了情感和理智两个纬度对华侨归国创业作用的影响,并提出破解困局的可行对策,为推动海归持续创业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借鉴。西班牙西菲纳国际集团董事长、世界华人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张甲林以其见证人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介绍了《西班牙30年华人经济的重大拐点》,认为华人经济结构已经开始向多元化和现代化经营模式转换跨境电商和中国资本拥入的压力和挑战,迫使华人经济重新审视未来华人经济的发展方向。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刁莉副教授《从中蒙俄到地中海-----丝绸之路经济带21国贸易潜力》中,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的贸易潜力指数其影响因素表明中国在努力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要积极引导或参与不同区域的经贸合作,积极引导国内外招商投资,适产能转换,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


第三场:海归创业

第三场主题为海归创业的演讲,由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赵健副校长主持。清华大刘鹰教授《平台经济与华商的发展》的演讲中指出,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连接供求双方的平台企业展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平台在为大量小业主以及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为企业自身带来丰厚的利润,应将在全球单打独斗的大量华商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寻找客户平台。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林海博士《发挥侨资侨智打造养老高科技跨国合作平台》中,提出了养老产业微笑曲线的理论,指出服务管理、人力资源、护理器具,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三大要素。中国在三大要素领域缺乏经验,要建立养老高科技跨国合作平台,针对中国国情,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杨海副教授分析了《华创会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作用及相关建议》。华创会2001年创立以来,在吸引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以及带动湖北及周边地区经济科技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并认为华创会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四场:华商圆桌会议

此次国际华商·清华论坛还新增了华商圆桌会议,由四位优秀的华人企业家,分别介绍了他们艰辛的创业经历、经商的切身体会和直接收获。圆桌会议由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主持。北京博润银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经济学马志伟博士发表了《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一些思考》。加拿大新永安集团董事长郑萍女士讲述了《跨境电商——海外华商的历史机遇》。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勋明讲解了《学者型企业家在中国和美国创办高科技公司经历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江苏东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总裁周振东发表了关于《新形势下装备制造行业的创新创业》的发言。

第五场:华商历史

最后一场题为华商历史的主题演讲,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主持。韩国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李正熙教授发表了《朝鲜殖民地时期华侨纺织品进口商的商贸网研究》。通过对朝鲜殖民地时期(1910年~1945年)华侨纺织品进口商的贸易渠道的研究,与开港时期相比,中国纺织品进口商的经营规模得到拓展,旅居朝鲜的中国纺织品进口商不再限于以京城及仁川为据点,铺开了日本大阪等地的进口贸易之路,同时将日本纺织品返销中国。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廖赤阳教授《长崎华商与东亚商贸和文化网络从福建会馆看锁国开港的历史持续与嬗变》中,17世纪至20世纪前期的闽帮华商的跨国商贸与文化网络进行梳理,并对日华社会的历史特征,东亚历史的内发性与自律性、商贸网络与文化传播,同化、认同与融合,地域秩序、民族国家与跨国主义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澳大利亚大学Pierre副教授重点对1890-1940的印尼华人企业作了演讲。Pierre教授分析了印尼殖民地华裔企业家拥有或经营的注册公司数据。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企业数量大幅增加。1929年以后,破产在经济危机期间摧毁了大量公司,出现新生企业。华侨华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拥有的,雅加达和泗水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人数很少,且股东权益最大的公司是知名企业家,大多从事贸易和商务服务。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制造业企业的份额有所增加。30年代后,中国企业更多地进入资本密集型业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教授在《晚清海外华商的境遇与历史启示中》的报告中,通过梳理晚清中国媒体对海外华商的事件报道,以详细的档案资料对华商的非国民待遇受到的欺凌与迫害华商的努力以及清政府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晚清政府意识到保护海外华商的重要性,但国力衰微,无法成为侨民侨商的坚实后盾表明国家的命运与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博士贾俊英在题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清末民国印尼中华商会发展国货运动研究》的演讲中,表明印尼中华总商会国货运动增强了华侨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国货厂商与南洋华商的合作,对清末民国的中国工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联合主办,由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协办,昆山市侨联、侨办承办。论坛开幕式暨《昆山玉燕归巢——侨商创新创业路》新书发布会由昆山市侨联主席、市侨办主任谢全林主持,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陈丽艳致欢迎词,新书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以及主编赵梅先后发言,江苏省侨联副主席宫琳和苏州市侨联主席沈晋华向六位侨商代表赠书。

(供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龚宁,伊巍)



Copyright © 2017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