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润泽天下——《天津航道局120年发展史》绪言

时间:2018-01-12

润泽天下——《天津航道局120年发展史》绪言




“富润屋,德润身”,国之润,自疏浚始。水,滋润着古老的华夏文明,也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中国是一个水利大国,水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国家兴衰息息相关。疏浚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疏浚河道、开挖运河、沟通水系以开展排洪灌溉、发展航运的文明古国。溯其源,公元前21世纪的大禹治水,就已开创了最早的水利疏浚工程;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工程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通航运输的重要作用。黄河、长江、珠江、海河、淮河,无一不烙下先民疏浚与治理的伟大功绩。


中国现代疏浚业始于1897年成立的海河工程局(今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本书简称天航局),至今已经走过120年的历史。跨越三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它经历了晚清王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日伪政权统治下的艰难曲折的发展,终于迎来了新中国建设、改革的新时代。通过锐意改革和自主创新,它成为民族疏浚业的佼佼者,并走向世界追寻新的梦想。


海河工程局是洋务运动末的制度创新,是中央政府批准、地方政府创建的非营利性现代疏浚专业机构,授权洋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并得到外国官商的通力合作。自1897建立以来,其组织形态迭经变迁:

公益法人,1945年以前的机构形态——中外官商各利益相关方合作组成的公共事业机构,非营利性与非政府性的独立法人。

事业单位,1945-1949。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海河工程局,归属水利委员会,转变为政府管理的事业机构。

国营企业,1949-1959。新中国成立后,海河工程处和随后的疏浚公司成为政府直接经营的国营企业。

事业单位,1959-1985天津航道局先后归属天津市和交通部。计划经济时期,天津航道局实行差额预算管理体制。1980年实行企业化管理。

国有企业,1986-2006。改革开放后不久,天津航道局转型为独立经营的国有企业,并开始长达20年的改革与转型。

现代公司,2006年正式改制为中交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现代公司治理为跨越式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一个经济组织经历如此多样化的形态,极为罕见。而不同的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与经营模式也各具特色。这是天航局适应不同时代的选择,其制度遗产与现实探索也是学术界有待开发的一座宝库,富有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公益法人从事公共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传统模式的现代创新,但其拓展空间受到非营利性质的限制。事业单位与传统国营企业都由上级政府主导,可能有集中资源带来一段时间成长,但与市场隔绝,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不具备可持续性,长期来说几乎不可能摆脱低效率。现代公司制下的国企,市场化独立经营,则具有无限生机与发展空间。

120年沧海桑田,潮起潮落。

120年战风斗浪,四海为家。

120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

从天津到全国进而走向世界;从技术引进到本土适应性改造进而自主创新;从曲折艰难探索到具备国际竞争力;从海河裁弯取直的壮举,到担负保障北方港口航道安全的重任,再到生态环保治理建设美丽家园,再到吹填的惊世之举。天航局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华丽转型的,这120年历经了哪些磨炼、变化与升华?


1.海河工程局成立后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公益法人治理模式,造就其独特的演进轨迹与发展特征。1)中外官商各利益关联方合作博弈之下形成非政府性的独立公益机构,使之能够避免近代中国政权鼎革频仍、政局与社会动荡所带来的冲击,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2)中外不同利益主体在天津港航道治理上形成命运共同体,能够整合和集成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特别是引进先进设备、吸引海外技术与管理人才、中外融资等方面,从而形成活力与效率。海河工程局留下制度基因的同时,公益法人模式也造成某些局限,一是其非营利性限制了自身利润积累下的扩大再生产;二是地域性的资金来源与机构性质使之业务范围局限于天津,从而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进一步拓展的能力与空间。

2.久经战乱与经济动荡之后,1949年天航局迎来了新生。1)它成为国营企业,1959年之后转为事业单位但仍具有企业化的特征,这使它有望通过提升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2)其机构特征与资金来源不再囿于天津一域,其业务与经营能够走出津沽,走向全国,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3)作为中央政府下的企业与机构,获得了全国性的资金、人力与物力的配置,如1964年国家不惜4吨黄金的巨资购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挖泥船“浚通”号,又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建港时期获得资金、设备与业务等方面得到迅猛的扩张4)党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强化了企业的组织力、凝聚力与战斗力。

然而,计划经济的弊端与政策失误也给天航局带来困难与挫折。一是左倾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造成冲击。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作为事业单位缺乏经营主体性,完全受政府支配,其发展陷入起落不定的波动状态,如大跃进时期员工人数盲目扩张,三年困难时期连职工生活都难以保障,被迫劳逸结合,正常的生产也受阻。三是受条块分割的影响,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四是意识形态反对物质激励,员工积极性受挫,缺乏活力。

3.计划经济在大破大立中曲折成长,天航局度过峥嵘岁月,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但改革是渐进式的,探索是曲折的,转型是艰难的。1)渐进式的国企改革,虽然曲折,却也从基本上保障了社会经济在稳定中实现转型,并从根本上促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1980年交通部明确天航局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86年事改企。1998年天航局与交通部脱钩,实现政企分离。2006年最终实现现代公司治理。2)从政府包办到自主独立,企业外部制度经常遭遇政策不配套与市场不完善,国企改革在试错与纠错中前行。如事改企之后试行承包制,几年的探索表明,国企很难形成与承包制之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经营管理模式亦屡经变化,国企负担重,九十年代不得不实行多样化经营,想方设法通过创收解决富余员工的生存问题。但实践发现,多元化经营损害了主营业务与核心竞争力的成长。3)国企改革度过转型困难与深水区,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天航局几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也离不开全体员工顾全大局的努力。世纪之交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过程中,下岗与再就业的员工以小我牺牲换来天航局的生机焕发。在这些探索与转型过程中,天航局全体员工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困难,改革成果来之不易,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并能丰富企业经营与经济转型的学术探索。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艰辛的探索,2006年中交天航终于确立了现代公司制度,并得益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交天航从公司化、市场化、国际化中进一步释放了生机,焕发活力。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不俗的表现,中交天航与国际四大疏浚公司相比,20世纪不敢望其项背,进入21世纪差距逐渐缩小,2009年各项指标仍然落后,2015年则多数指标跻身其列,一些指标甚至有所超越,成为国际行业巨头的有力挑战者和竞争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书各章结语和全书结束语将作考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天航局的成长壮大以至脱胎换骨的变化,既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模式可以完美解释,更不是任何现成的理论模式指导下的产物。它是一座宝库,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总结,去提炼。


一部天航局的历史浓缩了近现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求索与光荣梦想。

本书将理天航局纵贯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机构形态、制度创新与经营管理经验等,开发中国企业史的这一宝库;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发现和提炼天航基因、与企业文化,揭示天航精神所凝聚的民族之魂。一代又一代天航人的探索,不屈不挠的奋斗,再现国人追求富强的时代之魂。

从一个企业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特别是与天航局密切相关的天津城市的成长,海河、天津港和其他相关港口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天航局所发挥的作用与卓越贡献。

从天航看中国现代疏浚业的成长,揭示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历程。天航的探索展现了国企的曲折发展历程,今日天航的品牌与成就,展示了国企渊源流变与未来新形象

有幸被授权为研究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通过卷帙浩繁的企业档案,从微观层面对天航局发展的考察,可以管窥在中国近现代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规律。

海河工程局英文、日文档案,其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和连续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如:(一)海河下游的水文、气象数据与资料,航道的深度、含沙量、潮汐水位、冰封期等信息(二)天津的船舶往来、贸易进出口、租界演变、码头与港口、海关制度等方面的资料(三)疏浚业的专业资料,如疏浚数据表、挖泥船、破冰船舶设备、冰封期统计表、财务报表、设备信息表、水文变动表、施工工程图、试验工程图、水文测绘图等等。这些资料,涵盖在海河工程局历年中外文年报、月报、总工程师报告、董事会会议记录及往来文件、信函等档案中,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真实、可信。

天津航道局档案全部向课题组开放,使我们在利用国企档案来开展国企研究先行一步。回顾和总结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天航改革与发展史,不但能够为现阶段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和推动国企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借鉴,而且也能够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提供参考。回顾国企改革历程,在行政上是自上而下、试点推行;在政策上是理论主导、制度移植。利用天航档案,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国企改革历程,更为完整地勾勒党中央、国务院——部委、省市、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国企的历史图像,将使之更具立体感,从而为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出贡献。事实上,天航与国企改革是一项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高管、员工等多方利益主体的系统性工程。中国采取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形成制度或政策的路径,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各相关利益主体在长期反复博弈中,均建立了各自的自适应机制。在中央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中,作为微观主体的国企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国企发展的个案研究,有助于了解具体国企在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国有企业的性质、坚定国企改革的方向。这一点对于像天航局这样的基础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尤为突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疏浚产业需要具备疏浚船舶等大型设备,操作上需要船长、轮机长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投资高、技术高、周期长的特点,行业门槛非常高;而且疏浚行业还需要船舶设备研究、设计、制造业和勘探设计等上下游行业的支持。天航局一贯注重将技术进步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造了中国疏浚史上百余项第一,站在中国疏浚技术的最前沿。作为国有大型疏浚企业,天航已经成为中国疏浚事业的脊梁,也成为享誉国际疏浚市场的重要力量。

项目组在此基础上对丰富的国企档案与外文史料进行了系统性挖掘、整理、翻译,并利用天津档案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各种学术数据库、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新老学术集聚库,应该说基本的资料较为齐备。同时访谈和请益了天航从董事长到高管和部门主管,以及退休老领导,获得书本之外的认识、感受和收获。

本书编纂的宗旨是:专业性与政治性兼备,理论性与可读性并重。全书分为三卷共13章,分别从纵向、深度和广度对天航局120年的历程展开多维度的考察。

第一卷第1-5世纪回眸,纵向疏理天航局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阶段,形成简明清晰的发展脉络,通过突出重点,展现阶段性时代特征。

第二卷第6-9不懈求索,以专题研究对天航的经营管理、组织制度、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进行深度挖掘。

第三卷第10-13利在千秋,从广度拓展视野,揭示天航在天津、在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及其贡献,并透过天航展现跨越三个世纪的民族产业与时代变迁。

全书十万字,为方便读者把握脉络和重点,每篇有卷首语,每章前有引言,后有结语。开篇有绪言概要介绍,最后有结束语留下我们的一些思考与感想。

“疏通江河湖海,建设美好家园”。天航局两个甲子的历史,令人回味,予人启示;天航局的未来与梦想,令人期待。

龙登高

20178

Copyright © 2017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