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史译丛
就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言,中文与外文(主要为英文)学术圈各自相对独立,尽管现在信息交流与人员往来已经较为频繁,两个学术圈有所交叉,但主体部分仍是明显分离的。相互之间对彼此的学术动态可能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详,如蜻蜓点水,缺乏实质性的深度交流,中外学者在这方面都颇有感触。而西方世界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相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更为有限。关于海外中国研究、外国人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制度经济学等,由于相关译丛的努力,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中国学术界。由于欧美、日本与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史、社会史等研究日趋成熟,其前沿性成果更需要我们及时获知,以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动态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研究产生了兴趣,一则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一则因为如果不了解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国度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类发展,他们希望与中国学术界有更多的交流。
“社会经济史译丛”的宗旨与取向为:第一,在学科上并不画地为牢局限于经济史和社会史,也将选择与之相关的思想史、文化史,或以历史为取向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成果,更欢迎跨学科的探索性成果。第二,在研究地域和领域的选择上,将不局限于译者、读者、编者和市场自然倾斜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本丛书将力推西方社会经济史的前沿成果。第三,译丛除一般性论述的著作外,也接受史料编著,还精选纯理论与方法的成果。在成果形式方面,既选择英文著作,也接受作者编辑的论文集,甚至从作者自己的英文论着中翻译或加工创作的中文成果。在著作语种的选择上,除英文作品外,还特别扶植其他语言论着的中译工作。
Series of Social Economics History
Lots of Chinese Presses were introducing historic literature from
the West to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Nonetheless, there is no scheduled plan introducing recent research of western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in a large scale.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is working on the Socio-economic history Series in order that the
academy in China can share the frontier of socio-economic
history research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s.
The series are aimed to introducing leading work publish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which include both the research of 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主席
吴承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音序排列)
包弼德(Peter Bol) 哈佛大学教授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 莱顿大学教授
包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陈春声 中山大学教授
陈争平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经济史学会会长
陈志武 耶鲁大学教授
科大卫(David Faure)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李伯重 清华大学教授,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
刘 宏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吴松弟 复旦大学教授
萧国亮 北京大学教授
张国刚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
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 剑桥大学教授
主 编
龙登高 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