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第二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1月正式出版。该书是耶鲁大学和北京大学陈志武教授、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马德斌教授主编的关于量化历史研究的专门文集,发布第二届量化历史讲习班特邀教授的最新成果,包括了中西方发展比较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量化评估、“量化历史研究讲习班”学员来稿等部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马德斌教授从购买力平价(PPP)、实际工资、身高、年龄堆积(Age-heaping)等指标,比较长历史周期内的国际生活水平,从要素价格角度比较了国际生产率,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对长期经济路径的影响。杜克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Timur Kuran提出的西方文明与中东文明在中世纪以后所出现的“长分流”,进而开展制度比较研究,分别涉及了传统伊斯兰文明中的司法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苏黎世大学Joachim Voth教授分别用“三架马车效应”和“欧洲婚姻模式”等,从欧洲独特的政治、地理因素的角度解释早期欧洲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实现了欧洲的“早期分流”,进而分析了战争对欧洲国家能力强弱分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州理工大学Hoffman教授讨论了为什么是欧洲征服世界,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什么欧洲持续陷入分裂,而没有形成长期的霸权等问题,同时解释了法国抵押市场中公证人的兴起问题。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帕特里克·威利斯教授(Patrick Wallis)教授对传统观点中的行会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对行会中学徒的流动性进行研究。香港科技大学康文林教授使用CMGPD-LN数据库,发现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中国东北部,亲族团体对于形成社会不均等的结构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李伯重教授讨论了量化历史比较研究,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提出了量化历史(计量史学)研究对象的四个层次。另外,山东大学孙圣民教授以第一届量化历讲习班为例分析了国内量化历史研究特点,华中科技大学陈三攀博士谈了学习的领悟。
《量化历史研究》已经出版两辑,致力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推广和创新,吸纳和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尤其注重量化方法、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的跨学科研究,提倡贯通历史与现实、关联中国与世界,跨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范式解读历史中和变革中的中国,目标是建造国际一流的量化历史研究学术交流平台。该书比较全面的展现了量化历史研究前沿,在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有利于学界了解该领域,推动量化历史研究发展和创新!
目录
一、中西方发展比较研究/1
大分流(马德斌)/3
长分流
——西方与中东世界的制度歧途(Timur Kuran)/54
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早期欧洲经济崛起与国家能力形成
(Joachim Voth)/117
二、制度与经济发展/139
案例比较与制度生成(Philip Hoffman)/141
制度、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Patrick Wallis)/164
三、量化评估/177
亲族与古代辽宁省的长期不均等之间的关系
(康文林)/179
量化史学中的比较研究(李伯重)/207
大数据时代与近代经济统计研究(陈争平)/222
四、“量化历史研究讲习班”学员来稿/239
成本、技术和制度
——从大分流看长期增长的动力机制(陈三攀)/241
当前国内量化历史研究的新特点
——以首届量化历史讲习班为例(孙圣民)/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