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中的企业档案利用
——基于天津航道局企业档案的考察
【作者】常旭
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3期
篇幅原因,以下作以节选
[摘 要]企业档案是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中的一座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库,能够为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在利用企业档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充实背景知识,二是抓住中心工作,三是具备问题意识,四是重视调研访谈。立足企业档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史典型案例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能够增进对国有企业性质的理解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信心。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企业档案 天津航道局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近40 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特征的新阶段。回顾和总结国有企业改革史,不但能够为现阶段国有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制度创新层面的借鉴,而且也能够为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提供丰富而具体的案例。本文通过对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航道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档案内容的系统梳理,探索利用国有企业档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的思路。
天津航道局由成立于1897年的海河工程局演变而来。海河工程局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疏浚机构,是中国现代疏浚业的开山鼻祖。在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天津航道局承担着全国(尤其是北方)各地港口、航道的疏浚任务,是中国港口建设的主力军。天津航道局还编制了疏浚行业技术操作和管理规范的许多文件,培养并向其他航道局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作为国有大型疏浚企业,它不但是中国疏浚事业的领军企业,也是享誉国际疏浚市场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天津航道局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天津航道局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1998 年政企分开,与交通部脱钩;2006 年完成公司制改造,隶属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天津航道局奉行“立足北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经营战略和“诚信经营、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恪守信誉”的经营方针,积极开拓国内外疏浚市场,足迹踏遍中国沿海30 多个主要港口以及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等10 余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天津航道局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疏浚)的全资子公司。
一、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现状
通过“历史性地审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演进历程和基本规律,能够为当今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现实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既要遵循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规律,又要立足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困境,同时还要符合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逻辑”。无论学者从事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还是政府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乃至企业进行具体的企业改革实践,厘清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都是首要功课。目前,相关的学术成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历史考察,主要利用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统计资料以及地方志、行业年鉴、新闻报道等,整体考察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过程。如周叔莲、汪海波、张卓元、董志凯等人的研究,均属不同时期对国有企业改革阶段的系统回顾。章迪诚按年度收集整理了从1978 年至2005 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文献,尤为不可或缺的翔实论著。另一类侧重于理论分析,从经济体制论、产权理论、发展模式论等理论视角,以政企关系、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社会环境为主线,考察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不同阶段国有企业的性质、经营管理方式和改革演进特征,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特征和经验,深入剖析国有企业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如陈芬森、黄海嵩、黄速建、金碚、林毅夫、马建堂、魏杰、卫祥云、姚东旻、章迪诚、朱乐尧等人的研究。
无论是侧重于历史考察还是侧重于理论分析,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都是基于宏观视角,缺少基于企业档案而开展的微观研究。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研发、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记录,是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除了一些部委和研究机构主编的大型企业史、行业史丛书(如“中国水运史丛书”)外,利用企业档案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的论著还比较少,无论从成果数量还是从研究方法来看,都未能尽如人意。胡乐明、宋云中主编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例》全面总结了近30 年来中国海洋石油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通过对企业一手资料的客观分析和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史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外,李亚雄和赵明华在研究上都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收集和利用企业厂志、内部报刊等档案资料,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相结合。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研究者难以系统地接触到国有企业的企业档案。如果能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企业档案,不但从微观层面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成果将会大量涌现,而且还可能极大地弥补田野调查等方法的不足,使研究成果更为全面客观。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延续,一方面改革开放史研究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日益将企业史的整理和研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定战略规划当中。自2007 年以来,经济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陈家贵任主编、黄群慧任副主编的《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其中《浙江尖峰集团公司考察》、《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考察》、《中国中钢集团公司考察》、《海航集团考察》等30 余家企业的调研考察,应为这一趋势的一个反映。因此,企业界与学术界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进行企业史研究和宣传将呈现方兴未艾的趋势。这将为学术界接触和利用企业档案开展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带来可能。本文对天津航道局企业档案的研究即得益于其为筹备120 周年庆典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史项目。
二、天津航道局企业档案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逐渐恢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国有企业的发展进步,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日益得到党政管理部门和企业自身的重视。1986 年《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198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出台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正式的法规依据。1996 年国家档案局印发了《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参照一系列详细的考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档案管理等级认定,这一举措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9 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六部分“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要求国有企业要“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2002 年《企业档案管理规定》颁布,规定:企业档案部门要“监督、指导本企业所属机构(含境外机构)的档案工作”,企业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档案和涉及商业秘密档案的管理”。2009年《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出台,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框架性以及实操业务指导。2013 年2月1日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开始实行,该规定指导企业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促进了企业依法经营和规范管理。
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文书、会计、生产经营、产品科研、基建设备、人事、声像、实物等类型的档案都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国有企业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提供了便利。企业档案不仅仅是企业活动的记录,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信息中心,为企业制定各项决策提供服务。国家层面有关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进程,呈现出以下规律:一是由缺乏领导向规范系统化发展;二是由单一类别向综合性发展;三是由微观到宏观再到深入微观。
三、天津航道局企业档案的分类与研究
(一)企业档案的分类
天津航道局企业档案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企业档案相对完整、规范,特别是统计资料非常连贯,统计口径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对于进行长时段、连续性的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非常有利。其次,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天津航道局的性质、归属、业务、管理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档案文件的名称、规范、体例、内容也随之改变,这些改变虽然给研究增添了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改变本身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在不同阶段的最直观反映。再次,企业不断整理和利用以往的档案以形成各种新材料,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重复、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对资料的选取、补充、校正工作至关重要。
天航局企业档案主要有党政工团文书、船机、财务会计、基建、工程、科技成果、审计、专题、实物、声像等类别。党政工团文书,即党委、行政、团委、工会的文件,与国企改革史研究关系最为密切。这部分档案按照文件保存的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类。其中,又以行政永久类文件的价值最大,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会议记录:天航局领导会议记录。第二,公文:交通部、天津市、中港总公司、中国交建等上级单位向天航局转发、下达的文件,天航局向上级汇报和向下级下达的各种公文,分公司上报的文件,各种通知、办法、意见、请示、批复、报告等。第三,生产、经营、管理资料:生产计划、基建计划、经营计划、工程合同、项目评估、财务资料、统计资料。
以行政永久类档案为基础,辅助其他类别的企业档案,对天航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档案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可以得到一些最成系统、最有价值且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档案。按照档案系统性、方便性及价值高低的程度,概括如下:
1. 《统计资料汇编》。1979-2014年历年《统计资料汇编》。以2011年《统计资料汇编》为例,本年度内容主要包括:天航局公司及所属法人单位的概况,新签合同额情况、工程完成情况、船舶生产与消耗情况、人力资源情况、装备设备情况、资产情况、财务状况等方面。
2. 企业年鉴。1998-2014年企业年鉴,共计9册,分别为:(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4)。以2012-2014年卷为例,企业年鉴主要包括文献(职代会报告、党委会报告等)、企业管理、基层概况、附则这4部分。其中企业管理部分包括综合管理、战略管理、经营管理、船机管理、工程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人资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等内容。
3. 文集。历任企业主要领导人文集、讲话集汇编,按编辑主体分为公司和个人两类,前者具有官方性质,后者往往突显个人色彩。
4. 发展规划。“七五”至“十三五”企业总体发展规划。企业总体发展规划既包括前一期的发展回顾,也有对企业发展环境的分析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
5. 工作报告。1985-1997年历年工作总结和1998年-2014年历年“四大报告”(公司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党委报告、工会报告)。
6. 专题报告。1979-1998年历年生产计划、基建计划;1982-2003年历年安全工作报告。
7. 内部出版物。包括:企业内部编著的史料,如《天津航道局史》(2000年,中国水运史丛书)、《与天航同行》(2007)、《磨砺——媒体看天航》(2014);企业内部流通的报刊资料,如《天航报》《国外疏浚信息》《技术成果集》《中交天航》《磨砺》,以及不同时期各类宣传册。
8. 零散材料。如组织机构变动、中远期规划、企业改革方案、评审国家级、省部级材料。
9. 公文。历年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上下层级的重要公文往来。
10. 会议纪要。厂长办公会、局长办公会、董事会理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记录。
根据以上的整理,可见天航局企业档案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企业档案相对完整、规范,特别是统计资料非常连贯,统计口径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对进行长时段连续性的国企改革史研究非常有利。其次,伴随着国企改革的历程,天航局的性质、归属、业务、管理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档案文件的名称、规范、体例、内容也随之改变,这些改变虽然给研究增添了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改变本身就是国企改革不同阶段的最直观反映。再次,企业不断整理和利用以往的档案以形成各种新材料,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重复、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对资料的选取、补充、校正工作至关重要。
(二)企业档案的研究思路
利用企业档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充实背景知识。利用企业档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史研究,必须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如政治、经济背景和行业知识。政治和经济背景主要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宏观政治经济发展过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进展,并与具体企业进行改革的时间节点进行对照;行业知识主要是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从技术、市场、行业等因素寻找企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企业改革的各类文件是主要研究线索,研究各类文件出台的背景、所要达成的目标、改革的举措和步骤等,对于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在具体企业的落实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层次的文件相互交织,呈现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多面相。第二,抓住中心工作。企业档案内容庞杂,需要抓住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应该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及主要的生产经营项目展开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企业年鉴中所收录的企业“双代会”,即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上的领导讲话及会议纪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司工作报告和党委工作报告,这两份报告包括对上一年度相关工作的回顾和本年度的工作要点。如再辅以工作务虚会、年中工作会以及董事会理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资料,基本可以准确把握企业的中心工作。第三,具备问题意识。国有企业改革史的研究重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因此需要对企业改制不同阶段的绩效进行量化和比较。量化研究需要注意考察企业特有的经济指标及统计口径,对天津航道局而言,重要的经济指标大类有:产值利润等财务情况、项目工程合同情况、装备制造项目情况、船舶生产情况、在岗职工情况等。比较则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的比较就是长时段考察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对其改制、经营、管理、生产等方面进行评价;横向的比较则侧重于考察市场集中度和行业竞争状况。对天津航道局来说,可以与中交疏浚下属的上海航道局、广州航道局进行各种层面和角度的比较。第四,重视调研访谈。调研访谈是辅助了解企业档案的重要手段。在调研访谈之前应该了解企业的基本状况,包括企业历届主要领导、企业组织机构沿革、企业主要经营业务范围、行业发展情况等,这些信息一般见于企业宣传册、企业年鉴、企业领导人文集。只有提前做足功课,才能使调研访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调研访谈的首选对象最好是企业文化部门和战略规划部门,这两个部门往往最了解企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企业档案的基本情况,也能为进一步和专题的调研访谈提供合适的人选名单。
四、企业档案利用的意义
利用企业档案研究国企改革史,意义何在?一方面,企业档案是国企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企业发展和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是全面深入了解企业改革与发展史的最可靠资料。利用企业档案,从微观层面对企业发展的考察,可以管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微观层面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换言之,国企改革的历史经验正是由一个个国企艰辛、曲折的探索汇聚而成的。回顾国企改革历程,在行政上是自上而下、试点推行;在政策上是理论主导、制度移植。利用企业档案,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国企改革历程,更为完整地勾勒“党中央、国务院——部委、省市、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国企”的历史图像,将使之更具立体感,从而为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贡献。事实上,国企改革是一项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高管、员工等多方利益主体的系统性工程。中国采取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形成制度或政策的路径,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各相关利益主体在长期反复博弈中,均建立了各自的“自适应”机制。“自适应”概念源于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 System)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对环境的主动性与适应性。在中央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中,作为微观主体的国企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另一方面,从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建立近70年间,国有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持,从根本上支撑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国企改革的个案研究,有助于了解具体国企在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国有企业的性质、坚定国企改革的方向。这一点对于像天航局这样的基础施工企业而言,尤为突显。
总之,企业档案是国企改革史研究中的一座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库,以此进行的国企改革史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能够增进对国有企业性质的理解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随着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推进,以及国企对自身历史研究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类研究成果必将纷纷涌现。